从“七人普”看宿州十年人口发展变化

发布日期:2021-09-26 16:37 编辑:社会科 来源:宿州市统计局 字号:【   阅读: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宿州市人口总量、结构、素质等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相比发生了诸多变化,人口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亟需关注。

一、人口发展主要特点

(一)人口规模基本趋于平稳,呈现流出状态。全市常住人口532.4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2.8万人,下降0.53%,年均下降0.05%。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3位,占全省常住人口的8.72%,比2010年减少0.28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660.5万人)比较,净流出128.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4.1%,比十年前增加24.5万人。总体上看,宿州市人口呈流出状态。


(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明显降低,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大幅增加,全市每10万人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1.4万人上升为2.6万人,增长85.7%,比全省高33.6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8.11年提高至9.56年,提升年限比全省高0.38年。文盲率由8.64%下降为2.61%。


(三)男女性别均衡发展,逐渐趋向合理标准全市男性人口为269.54万人,占50.62 %;女性人口为262.91人,占49.3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69提高为102.52。男女性别比小幅提升,性别结构趋于合理,接近103-107的国际合理区间范围标准。总体看,十年间我市性别比变动较为平稳,也反映出我市在促进性别平等发展方面的进步。

(四)人户分离普遍,人口向街道集聚明显。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92.4万人,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186.9%,比全省快32个百分点,其中,埇桥区11个街道和园区人户分离人口为27.3万人,增长346.6%。埇桥区11个街道常住人口60.89万人,比2010年增长33.5%。其中,三八街道增长321.7%、三里湾街道增长83.4%、北关街道增长65.7%、城东街道增长30.7%、沱河街道增长6.6%、道东街道增长2.3%

(五)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居住在乡村的人口299.4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3.0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5.9万人,增长39.45%,农村人口减少68.8万人,下降18.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76%,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12.5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


(六)青少年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人口增长较快。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5.3万人,占23.53%;  60岁及以上人口为96.7万人,占18.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9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7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27个百分点,上升相对较快。


 

二、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人口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人口增长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较快增长也反作用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年来,我市经济保持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人口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市人口总量占全省比重比上一个十年减少0.28个百分点,比十年前减少3.4万人。一方面外流人口较多,流出到外市人口146.4人;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比2010年下降3.01‰。而经济总量排在我市之前的合肥、芜湖、滁州、阜阳等地人口相对增加,且全市人口结构、年龄等呈现不平衡状况,如何做好“人口决定潜力,人才决定高度”的这篇文章值得关注。

(二)关注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市16-59岁人口为304.2万人,占总人口的57.1%,比2010年下降6.4个百分点,十年间减少35.7万人。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占比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劳动力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减弱。另外,14-35岁人口比2010年减少40.6万人,青年人口的持续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将成为新常态,我市将面临青年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39.4岁,比2010年提高3.7岁,劳动人口年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年龄人口素质与质量面临挑战。

(三)关注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社会负担的影响。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96.7万人,占总人口的18.2%,比2010年和2000年分别上升3.24和7.1个百分点,我市人口老龄化率从11.1%上升到18.2%,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虽然低于全省0.6个百分点,但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与全省有较大差距其中,50-59岁人数由2010年的50.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82.1万人,所占比重继续上升,未来十年全市老龄化人口将进一步扩大,给老龄化带来后续的压力,社会负担会进一步加重,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也会增加。

(四)关注城镇化进程偏慢如何加快推进。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比2010年增加65.9万人,城镇化率43.76%,虽比2010年提高12.55个百分点,但年均增速比上一个十年慢0.3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在全省排14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57个百分点,在皖北仅高于亳州市、阜阳市,分别低于淮北、淮南、蚌埠20.4、17.3和11.3个百分点。四县一区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市的有萧县、灵璧和泗县,县城镇化率与全市有4.2个百分点的差距,最低的萧县与最高的砀山县差距13.3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推进的过程当中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如何有效加快推进值得关注。

三、建议

当前,我市人口总量有减少趋势,少子化、老龄化的结构失调和妇女低生育已经成为全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未来时期,人口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数据分析表明,一定时期某个区域范围内,城市对人口吸引的核心因素仍是经济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吸引人口集聚的根本原因。为做好人口“回留”和人才支撑这篇文章,建议:

(一)树立人口发展的新理念,提高人口素质。当前,在经济建设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口总量减少意味着后备劳动力不足,将削弱全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人才是第生产力、第一资源,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基固本,做好人口总量的扩张。提高出生人口增量,进一步做好人口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引导无孩家庭、一胎家庭等按照国家政策做好再生胎儿的准备。强化人力资源投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二)吸引离乡人员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市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流失,非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总抚养系数高,特别是村地区,留下的多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如何吸引离乡劳动力返乡特别是遏制高端人才快速外流的势头,助推乡村振兴,缓解乡村人口结构失衡,减缓高端人才缺失,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要离乡返乡创业创造机会,建立相关制度,搭建服务平台,对返乡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协助解决返乡创业人员对资金、技术、土地等要求。要建立良好的人才重视环境,对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返乡应给予较高的重视,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针对性的提升高端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三)科学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今后10年,宿州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初步预计到2030年,全市老龄人口将达到115.0万人,老龄化程度会提升3.56个百分点,我市将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性空前凸显,要通过劳动供给、财富储备、科技创新及产品服务供给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根据国家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四五”目标要求,结合宿州区域和城乡不同情况,人口结构、服务需求等实际情况,明确目标、重点、投入等,在现有的养老资源与养老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四)坚持以产业为导向,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前提,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城镇化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容易出现人口流失现象,阻碍城镇化水平的推进。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绿色食品、现代物流、装备制造、轻纺鞋服等十大产业,加快优质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形成核心带动点,不断提升城市、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坚持以产业为导向,高质量稳步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