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争先起步受阻 蓄势而发再上征程

——“十三五”时期宿州市在皖北六市中现状分析及建议

发布日期:2021-10-28 17:42 编辑:综合科 来源:宿州市统计局 字号:【   阅读:

 

2021年是宿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收官之年,同时也是我市进入“十四五时期”力争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本文通过2015-2020现有皖北六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对比,分析宿州市在皖北六市中的发展现状,总结宿州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吸取其他先进地市的优秀经验,为“十四五”实现宿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宿州与皖北其他五市比较

皖北地区辖宿州、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人口多、基础弱、资源丰富。2020年,皖北六市总面积42802平方公里,占全省30.3%常住人口2682.45万人,占全省44.0%GDP11195.3亿元,占全省2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1.4亿元,占全省24.9%

(一)比经济总量,宿州在皖北位次居中。2020年,宿州、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的GDP总量分别为2044.99亿元、1119.20亿元、1806.01亿元、2082.73亿元、2805.20亿元、1337.20亿元,宿州居皖北第3位,比阜阳、蚌埠分别少760.21亿元、37.74亿元2015年相比,与阜阳、蚌埠差距继续扩大。(详见表1

 

1    皖北六市GDP总量情况            单位:亿元

地市

2015年

2020年

总量

差距

总量

差距

宿州

1351.8

-

2044.99

-

淮北

799.0

552.8

1119.20

925.79

亳州

1046.1

305.7

1806.01

238.98

蚌埠

1385.8

-34.0

2082.73

-37.74

阜阳

1401.9

-50.1

2805.20

-760.21

淮南

963.8

387.2

1337.20

707.79

 

(二)比人均水平,与水平较高城市差距扩大。从人均GDP看,2020年,宿州人均GDP38368元,居皖北4位,比蚌埠、淮北、淮南分别低24841元、20275元、105,与2015年相比人均GDP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宿州为14222元,比淮南、淮北、蚌埠、分别少8154元、4715元、4495元,宿州居皖北第42020年宿州为22105元,比蚌埠、淮南、淮北、亳州、阜阳分别少7169元、6675元、6022元、169元、134元,宿州2015年第4位下滑至第6(详见表2

2    皖北六市人均水平情况         单位:元

地市

人均GDP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5年

差距

2020年

差距

2015年

差距

2020年

差距

宿州

22415

-

38368

-

14222

-

22105

-

淮北

35057

-12642

56661

-20275

18937

-4715

28127

-6022

亳州

18771

3644

36156

2212

14202

20

22274

-169

蚌埠

38267

-15852

63209

-24841

18717

-4495

29274

-7169

阜阳

16121

6294

34399

3969

14095

127

22239

-134

淮南

26398

-3983

38473

-105

22376

-8154

28780

-6675

(三)比经济发展速度,在皖北位次前移2020年宿州GDP增速分别为3.9%增速比亳州低0.2个百分点居皖北第2位,2015年提升2“十三五”期间六个地市GDP年均增速分别7.8%4.8%8.3%7.0%8.0%5.3%,宿州居皖北第3位,比亳州、阜阳分别少0.50.2个百分点。(详见表3

3    皖北六市2015-2020年GDP增速情况       单位:%

地市

2015年

2020年

2016-2020年

增速

差距

增速

差距

年均增速

差距

宿州

8.9

-

3.9

-

7.8

-

淮北

4.4

4.5

3.3

0.6

4.8

3.0

亳州

9.1

-0.2

4.1

-0.2

8.3

-0.5

蚌埠

10.2

-1.3

3.4

0.5

7.0

0.8

阜阳

9.5

-0.6

3.8

0.1

8.0

-0.2

淮南

6.6

2.5

3.3

0.6

5.3

2.5

 

(四)三驾马车投资增速不抵阜阳、亳州固定资产投资“十三五”期间,宿州年均增速为11.5%,居皖北第3位,比阜阳、亳州分别低7.9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宿州市年均增速为10.4%,居皖北第2位,阜阳低0.5个百分点。从进出口总额宿州市年均增速为9.3%,居皖北第4位,比淮南、淮北亳州分别低7.84.12.9个百分点。(详见表4

4    皖北六市2016-2020年“三驾马车”年均增速情况   单位:%

地市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

年均增速

差距

年均增速

差距

年均增速

差距

宿州

11.5

-

10.4

-

9.3

-

淮北

8.6

2.9

9.3

1.1

13.4

-4.1

亳州

12.4

-0.9

10.2

0.2

12.2

-2.9

蚌埠

9.1

2.4

9.9

0.5

1.6

7.7

阜阳

19.4

-7.9

10.9

-0.5

4.7

4.6

淮南

4.1

7.4

9.1

1.3

17.1

-7.8

 

(五)比工业发展,与蚌埠、阜阳差距拉大。总量上,2020年,宿州工业增加值为517.6亿元,宿州居皖北第3位,比阜阳蚌埠分别319.2亿元、157.0亿元,与2015年相比,与阜阳和蚌埠的差距有所扩大,超越淮北提升一个位次。增速上,“十三五”期间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比亳州和阜阳低1.00.4个百分点,居皖北第3(详见表5

5    皖北六市2020年工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地市

工业增加值

2016年-2020年

规上工业增加值

2015

差距

2020

差距

年均增速

差距

宿州

399.5

-

517.6

-

6.8

-

淮北

403.8

-4.3

422.4

95.2

2.2

4.6

亳州

305.5

94.0

454.8

62.8

7.8

-1.0

蚌埠

519.7

-120.2

674.6

-157.0

5.7

1.1

阜阳

442.2

-42.7

836.8

-319.2

7.2

-0.4

淮南

365.4

34.1

457.4

60.2

5.9

0.9

 

(六)比可用财力,与阜阳差距扩大。2020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33.18亿元,居皖北第3位,比阜阳、蚌埠分别少66.08亿元、25.3亿元2015年相比,与阜阳市差距拉大,从34.0亿元扩大到66.08亿元,但与其他四市相比,总量进一步增加。(详见表6

6 皖北六市2015-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地市

2015年

2020年

总量

差距

总量

差距

宿州

86.0

-

133.18

-

淮北

60.2

25.8

80.10

53.08

亳州

81.4

4.6

126.37

6.81

蚌埠

119.7

-33.7

158.48

-25.3

阜阳

120.0

-34.0

199.26

-66.08

淮南

77.3

8.7

104.02

29.16

(七)比金融活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量靠前宿州无一家上市公司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看2020,宿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52.1亿元,比阜阳少3303.6亿元,居皖北第2。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宿州市85.7%,居皖北第3。从拥有上市公司情况看,截至2020年末,六个市分别有0家、4家、1家、5家、1家、2家,仅宿州无上市公司。(详见表7

7    皖北六市2020年财税金融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地市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人民币

各市上市情况

总量

差距

存贷比

差距

上市公司(家)

宿州

5052.1

-

85.7

-

0

淮北

2950.6

2101.5

76.5

9.2

4

亳州

4882.1

170

95.2

-9.5

1

蚌埠

4807.5

244.6

95.5

-9.8

5

阜阳

8355.7

-3303.6

81.2

4.5

1

淮南

4076.8

975.3

72.6

13.1

2

(八)比农业生产,农林牧渔业总量较大2020年,宿州、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为607.0亿元、133.8亿元、472.4亿元、427.0亿元、785.5亿元、247.3亿元,宿州居第2位;增速分别为3.9%1.1%3.5%2.4%3.7%1.2%,宿州居第1位。(详见表8

8   2020年皖北六市农林牧渔业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万吨

地市

农林牧渔业产值

粮食总产量

肉类总产量

水产品总产量

总量

增速

总量

差距

总量

差距

总量

差距

宿州

607.0

3.9

449.6

-

50.7

-

4.5

-

淮北

133.8

1.1

149.4

300.2

8.1

42.6

2.6

1.9

亳州

472.4

3.5

505.2

-55.6

33.4

17.3

5.3

-0.8

蚌埠

427.0

2.4

280.6

169

36.6

14.1

12.4

-7.9

阜阳

785.5

3.7

521.6

-7.2

55.4

-4.7

10.8

-6.3

淮南

247.3

1.2

307.5

142.1

16.9

33.8

17.8

-13.3

 

(九)比人口,人口多、城镇化水平相对低。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宿州532.4万人,居皖北第2位。从城镇化率2020宿州城镇化率43.8%,居皖北4位,常住城镇人口占比未达到50%比淮北、淮南、蚌埠分别低20.417.311.3个百分点。2015-2020年城镇化率年均分别提高1.21.01.31.21.10.8个百分点,宿州居第2位,提升较快。(详见表9

9   皖北六市城市发展情况        单位:万人、%、百分点

地市

2020年常住人口

201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16-2020年均提高

差距

占比

差距

占比

差距

宿州

532.4

37.6

-

43.8

-

1.2

-

淮北

197.0

59.3

-21.7

64.2

-20.4

1.0

0.2

亳州

500.0

35.9

1.64

42.5

1.3

1.3

-0.1

蚌埠

329.6

49.3

-11.75

55.1

-11.3

1.2

0

阜阳

820.0

36.5

1.1

42.0

1.8

1.1

0.1

淮南

303.4

56.9

-19.28

61.1

-17.3

0.8

0.4

 

(十)比科技创新,创新驱动能力相对较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方面,2020年,宿州为129994元,皖北5,且经费支出与蚌埠、阜阳、淮北、淮南差距较大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量为3896人,居皖北末位,且与其他五市人员投入差距较大,研发投入强度总体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2020年,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3.1,分别比淮北、亳州、蚌埠、阜阳、淮南低9.414.725.325.612.0个百分点,宿州居皖北末位。(详见表10

 

10  皖北六市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单位:万元、人、件、%

地市

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累计占比

总量

差距

总量

差距

总量

差距

占比

差距

宿州

129994

-

3896

-

3.9

-

13.1

-

淮北

203186

-73192

11074

-7178

5.5

-1.6

22.5

-9.4

亳州

129017

977

6353

-2457

4.4

-0.5

27.8

-14.7

蚌埠

524174

-394180

17338

-13442

20.2

-16.3

38.4

-25.3

阜阳

280522

-150528

9400

-5504

5.7

-1.8

38.7

-25.6

淮南

138376

-8382

7615

-3719

6.7

-2.8

25.1

-12

 

二、皖北领先的困难和优势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目前宿州各项主要指标在皖北六市中并不突出,多数指标居皖北中等位次,甚至有个别指标位次靠后。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较多:

一是历史和功能定位原因。宿州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市,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以来偏重发展传统农业,错过了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导致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此外,我市四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区为省级贫困区,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欠账较多。

二是兄弟地市发展更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皖北地区整体发展较为迅猛,淮北、淮南资源丰富,在政策扶持下,快速转型升级;蚌埠作为老牌工业强市,基础较好,能够持续快速发展阜阳、亳州抓住机会,大干快上,异军突起。

紧扣市委、市政府“一城二区三基地”战略定位,加速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皖北争先的奋斗目标,宿州依然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区位与交通优势。宿州与苏鲁豫311县接壤,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境内已经形成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纵三横的铁路网,承南接北、联东贯西的枢纽地位十分突出。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60公里,居全省第5位、皖北第1位;国省干线一级公路里程达700公里,居全省第2位、皖北第1位;开通营运铁路7条,铁路营运里程471公里普速铁路客货运实现全覆盖,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成为京沪高铁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此外,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宿州民航机场开工建设,新汴河治理工程全部完工良好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我市加快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成为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二是政策与红利优势。宿州积极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政策机遇,高起点高质量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宿徐现代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2家园区,列入安徽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近年来,宿州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三年提升行动,6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脱贫攻坚全面打赢,我市的人口、劳动力、土地等红利还将持续释放,有助于我市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是资源产业优势。宿州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全国著名的产品基地、煤电能源基地和劳动力资源富集区,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经营成本优势突出为宿州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宿州依托资源优势,率先建成首个省内区域5G连片试验区,成为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五个节点城市之一,在全国叫响了中国云都产业名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全省第一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全省前列,砀山酥梨、泗县山芋列入全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砀山县列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7家企业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家企业新增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

、推动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宿州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完成“皖北争先”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城二区三基地”战略定位,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宿州积累的各方面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从而走在皖北振兴最前列。

(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一是扩大主城区发展空间。围绕“东进、北扩、南展、西优”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促进老城区、城东新区、汴河新区和城南新区等城市功能片区统筹协调发展,打造符离片区、宿马园区2个城市副中心。二是加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结合安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工作,支持单一设区的市行政区划调整,尽快将宿州市埇桥区增设为2-3个市辖区,进一步推动增强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支持萧县、泗县等符合条件的县尽快开展县改市工作,推动县城按照中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进一步增强县域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加快撤乡并镇、撤乡建镇、撤村建居,进一步增强重点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二)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做大“增量”与做优“存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坚持项目为王、抢抓机遇、从紧从快,形成高质量项目高度集聚的发展格局,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增量,保持经济发展强大后劲。一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和工业基础能力工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力打造绿色食品、轻纺鞋服、家居建材、机械电子、煤电化工等5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长三角价值链分工,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聚力打造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5大超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三)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一是建设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进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在宿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加大院士工作站引进力度。二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引导和支持人才、资金、专利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家。三是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鼓励职业学校设置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力培养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服务机构,实现“以才引才”。

(四)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固优固强、补短补缺。一是在理念上等高对接。加快把宿州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积极抢占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至高点。应力争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推动一体化,坚决扛起宿州责任、拿出宿州作为、作出宿州贡献。二是要在产业上主动承接。立足宿州自身强链补链延链需求,紧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开展到上海、杭州等城市点对点精准招商,主动承接长三角重大生产力转移。三是在平台上合作衔接。把产业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和关键支撑,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平台,高水平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加快推进市经开区与南京栖霞区、萧县与徐州泉山区、砀山县域徐州经开区、灵璧县与徐州空港新区对接合作,加快后备省际合作园区培育。

撰稿人:孔凡西  任艳秋

                                                                      核稿人:熊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