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9-05-16 11:44 编辑:核算科 字号:【   阅读: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平台,创新实施‘1234’战略(创新“一个经营体系”,促进各类主体紧密连接;用好“两项国家试点”,促进生产经营高效运行;打好“三大攻坚战役”,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四条支撑保障”,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为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市统计局开展专题调研分析,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创新发展理念,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兴起。近年来,我市在农村改革试验中,率先创建的“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契约联结、资金联结、资产联结、技术联结、品牌联结等紧密利益联结形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格局,实现了联合体的融合效应,成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2018年,全市联合体已发展到283家,比2015年增长63.6%;合作社比2015年(9012家)增长38.8 %,达到12507家,家庭农场比2015年(3920家)增加了0.92倍,达到7529家,联合体吸引了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人员1.5万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创业2.1万人,已成为帮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互联网+农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2015年-2018年,砀山县、泗县、萧县、灵璧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相继申报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我市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互联网+”打开农业农村发展新通道,促进农产品实体交易和电子商务有机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18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交易超过1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上行农村产品网络销售82.8亿元,其中农产品网销额71.4亿元,占网销总额86.26%。新增县域电子商务农村经营主体775个砀山县作为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发挥特色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产业+基地+电商+贫困户”扶贫模式,现已成为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的“砀山模式”。目前已拥有电商企业1211家,网店、微店超1.5万家,10万余人从事电商及相关产业,实现全县扶贫村电商扶贫驿站全覆盖,已带动1.26万户、2.51万人摆脱了贫困。

(三)农业产业化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探寻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的途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精深特,延伸产业链,形成融合增值,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从2012年联合体建立之初的50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1153亿元。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9家,比2015年增加了15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5家;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写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三变改革已开展375个村、完成改革300个村。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00家、产品289个。埇桥区荣获中国烧鸡之乡称号,萧县葡萄、泗县大路口山芋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我市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农民为经营和受益主体,将农业生产根据其产品特征,将生产与垂钓、观光休闲、田间采摘等体验休闲等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和第一、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砀山县依托百万亩连片生态果园、百里黄河故道,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了休闲度假、养老养生、摄影写生、通用航空、房车露营等基地,未来将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从近期我市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摸底情况看,全市共有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42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5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23家。从经营规模看,营业额超1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500万元-1000万元区间3家,200万元-500万元区间3家;200万元以下企业35家。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带动本地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了农民就地工作、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品就地增值、农村就地致富,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一大批贫困农民上岗就业。

二、三次产业融合对经济增长影响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有力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 促进三农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三农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十四年增长,一产增加值多年保持全省前列。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53.6 亿元,居全省第3位。二是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随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基地托管、进园务公等方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941元,比2015年增加2800.6元,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且呈现出增收多元、增长加快的良好态势。三是美好乡村建设起步迅速。各种农业利好政策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逐步改善,涌现出一批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四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城乡统筹等农村改革试验,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 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5年—2018年,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逐渐增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为我市产业提档升级、结构调整奠定了较好基础。2018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21.7:41:37.3调整为15.6∶36.8∶47.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0.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农业虽然占的比重较大,但是其比重明显处于下降趋势;随着现代服务业快速推进,特别是物流、中介信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实现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处于上升趋势,发展比较稳定。初步测算,这三年我市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市经济增长的动能增强,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集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形成了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一是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得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由低效向高效转变,吸引资金大量投入,汇源、海升、强英鸭业等工商资本“下乡”,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引擎。以砀山海升公司为例,共建果蔬生产基地3.75万亩,提供近10万吨的优质绿色果蔬,满足55%的生产原料,带动农户5000户,户均增收突破5.5万元。二是农业科技支撑明显进步。产业融合促进传统农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重点建设了一批农业生态科技园、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区,积极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农业人才加快培养。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提速,我市2018年城镇化率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为解决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边缘化的窘境,全市按照“知识化改造农民”的要求,培养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45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900人。

三、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不足,融合规模较小、程度较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1×2×3=6”的乘数倍增效益。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农产品加工业对第一、三产业的带动能力依然不强。作为推动农业三产融合主要力量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不够大,带动能力仍不够强。2018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21.3亿元,增长5.2 %,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4个百分点。户均产值 1.33 亿元,低于全省0.1亿元。我市缺乏像双汇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昆山统一食品、南京雨润肉食品等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工业企业。虽然各县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初见成效,但大多数主导产业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性,竞争激励,效果不显著。

(二)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当前我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偏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1:1,居全省第10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是以“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进行二次产业简单融合,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参与融合能力差。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市596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287户没有经营活动,占调查单位的38.4%。三是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加工业内部,40%的企业为面粉加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瓶颈制约突破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设施互联互通、服务高效便捷、要素支撑有力。目前,要素瓶颈制约仍较突出,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供给不足、支撑不力。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而言,明显偏低。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市农业从业人口中小学及其以下学历人口占比为91.9%,高中以上学历仅占8.1%,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如,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因经营者受文化学历、知识视野的限制,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缺乏新意、设施简陋等现象,深层次的挖掘开发不够。

  • 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 抢抓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建议市委市政府应紧紧围绕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的改革春风,积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总体谋划,研究制定系列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政策,避免各县区单打独斗。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收外来资金,进一步强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反哺功能,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 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支撑。强化政策引导,建议各级政府要及时跟进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制订我市“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强化组织保证,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强化要素支撑,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 积极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根据各县区农业特点和发展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区域板块的协作联动,推动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进一步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培植农业发展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和“旅游+”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能力;依托各地特色物品,推进“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