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全市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突出主题主线,全市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工业、投资稳步增长,财政、金融快速增加,消费品市场活跃,物价持续回落。
一、总体经济运行稳定,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一)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增速趋缓。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2.0%。
四类企业增速同比下降。1-2月份,除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分别增长18.4%、35.3%外,其他企业、国有、股份合作、集体企业同比分别下降2.6%、8.0%、26.1%、46.7%。
主要行业增加值有升有降。1-2月份,34个行业中七成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皮革、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增长54.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同比分别增长39.5%、37.8%,食品制造业增长25.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1%,纺织业增长2.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1.5%,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分别下降0.9%、11.4%。
产量增加,销售稳定。1-2月份,68种产品中有37种产品实现增长。其中,化肥增长60.0%,水泥增长48.7%,罐头增长23.1%,饲料增长5.1%,塑料制品增长4.6%,小麦粉增长2.6%。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43亿元,增长14.1%。
(二)投资规模扩张,房地产增速高位运行。1-2月份,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31.6%。增速居全省第2位。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1-2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9.49亿元, 增长27.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1.2%。
新开工项目增多。1-2月份,全市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54.5亿元,增长58.2%。施工项目1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9个,增长9.0%。
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位运行。1-2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7亿元,增长138.7%,同比提升100.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
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增长。1-2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41万平方米,增长48.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6.
县区投资全面增长。1-2月份,泗县完成投资4.3亿元,同比增长18.8%;埇桥区完成投资9.03亿元,同比增长43.7%;砀山县完成投资4.47亿元,同比增长39.6%;萧县完成投资4.88亿元,同比增长35.3%;灵璧县完成投资4.42亿元,同比增长15.5%;开发区完成投资6.9亿元,同比增长27.2%。
(三)国内外市场活跃,出品总额快速增长。1-2月份,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4亿元,增长22.4%,增速均居全省及皖北六市第2位。分县区看,按增速高低排序,1-2月份,萧县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78亿元,同比增长24.7%;埇桥区实现4.91亿元,同比增长24.5%;砀山实现2.85亿元,同比增长23.6%;灵璧县实现2.57亿元,同比增长22.3%;泗县实现2.65亿元,同比增长22.2%。
1-2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9141万美元,增长171.7%。其中,出口总额8821万美元,增长182.0%;进口320.43万美元,增长35.8%。
(四)财政收入增势平缓,税收快速增长。1-2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27亿元,同比增长26.4%,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02亿元,同比增长32.0%,增速居全省第5位。
税收收入增长较快。1-2月份,税收收入完成 14.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亿元,增长23.6%。地方主体税中,增值税(25%)、营业税同比分别增长15.2%和44.9%,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9.9%和25.1%。
1-2月份,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合计28.42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交通运输支出增长714.0%,公共安全支出增长3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9.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0.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0.9%,教育、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1.2%、8.2%。
(六)物价涨幅同比回落。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8%,涨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从消费构成看,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烟酒、衣着涨幅同比分别回落6.2、4.0、1.6、1.2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涨幅同比分别上涨1.3、1.2、0.6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涨幅与上年持平。工业品价格继续低位运行。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85%、0.29%,涨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3.2、4.2个百分点。
二、主要经济指标在皖北六市所处位次
从总量位次看,1-2月份,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总量分别居于皖北六市第6位、第5位、第4位和第3位。
从增速位次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低于亳州、蚌埠、阜阳、淮南5.8、5.2、4.0、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蚌埠0.6个百分点,分别比淮北、亳州、阜阳、淮南高1.8、3.0、4.0、4.2个百分点;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亳州10.3个百分点,分别比蚌埠、淮北、阜阳、淮南高0.7、6.1、6.4、10.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则分别高于亳州、蚌埠、淮北、阜阳、淮南4.8、16.5、17、22.2、26.3个百分点。
1-2月份皖北六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及位次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全部财政收入 |
固定资产投资 |
限上消费品零售额 |
||||||||||||
总量 |
位次 |
增长 |
位次 |
总量 |
位次 |
增长 |
位次 |
总量 |
位次 |
增长 |
位次 |
总量 |
位次 |
增长 |
位次 |
|
淮 北 |
82.3 |
1 |
12.3 |
5 |
22.8 |
4 |
9.4 |
4 |
37.3 |
5 |
29.8 |
3 |
13.9 |
6 |
15.6 |
4 |
亳 州 |
31.4 |
6 |
17.8 |
1 |
19.9 |
5 |
21.6 |
2 |
35.5 |
6 |
28.6 |
4 |
20.0 |
4 |
32.7 |
1 |
宿 州 |
48.0 |
5 |
12.0 |
6 |
18.3 |
6 |
26.4 |
1 |
38.0 |
4 |
31.6 |
2 |
24.4 |
3 |
22.4 |
2 |
蚌 埠 |
74.8 |
3 |
17.2 |
2 |
36.7 |
1 |
9.9 |
3 |
69.7 |
1 |
32.2 |
1 |
26.1 |
2 |
21.7 |
3 |
阜 阳 |
55.9 |
4 |
16.0 |
3 |
29.6 |
2 |
4.2 |
5 |
43.2 |
3 |
27.6 |
5 |
42.1 |
1 |
15.3 |
5 |
淮 南 |
78.8 |
2 |
12.4 |
4 |
25.6 |
3 |
0.1 |
6 |
47.6 |
2 |
27.4 |
6 |
17.4 |
5 |
10.9 |
6 |
三、存在问题
今年前两个月,全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如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的排位靠前,但是目前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生产形势较为严峻。今年前两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8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4位。分县区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均出现回落,其中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增速分别回落 11.6、7.6、19.3、21.0和12.6个百分点。至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0.93亿元,同比仅增长1.9%,其中,萧县和市直出现下降;利润完成43.27亿元,同比下降35.3%,其中,市直亏损15.66亿元,埇桥区、萧县、灵璧增速均呈现下降。造成目前工业经济运行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全市零产值企业以及负增长企业较多,特别是部分骨干企业产值出现下降。1-2月份,全市零产值企业40余户,负增长企业约200户,其中,乔富有限公司下降37.3%;万润下降39%;雪龙下降67.2%,电光防爆下降50.6%。二是列入市直统计范围的四大煤矿:芦岭煤矿、朱仙庄煤矿、祁南煤矿、桃园煤矿产值出现下降,1-2月份累计完成产值6.66亿元,下降19.6%。三是由于去年2、3、4三个月工业增加值处于高速增长区间,由于基数较大,目前又缺乏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造成全市工业增长出现下滑。四是部分县区领导班子有所调整,对分管工作还不熟悉,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不力。
二、县区投资增长不均衡,亿元以上项目申报进展趋缓。一是县区投资增速差异较大。1-2月份,埇桥区、砀山县、萧县分别保持43.7%、39.6%、35.3%的较快增速,而灵璧县及泗县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仅为15.5%和18.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1和12.8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中,埇桥区和砀山增速均超过400%,而萧县则呈现负增长,同比为-58.4%。二是亿元以上项目材料不完善影响申报进度。按有关规定,亿元以上项目需经省局批准后(10亿元以上需经国家局审批)方可纳入统计,申报材料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批文、施工合同、土地环评等资料。目前,我市有46个亿元以上项目因缺项目批文、施工合同、土地指标等材料无法申报,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进度。
三、财政收入总量较小,收入结构不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在全省16市中居第14位,仅高于池州和黄山;在皖北六市中居末位。2月份,全省有12个市月度收入超过10亿元,而我市仅为8.53亿元;全省有39个县月度财政收入超过亿元,而我市无一个县位列其中。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优。1、增值税收入增幅相对较低。其中,增值税(25%)同比仅增长15.2%,低于税收收入13.7个百分点,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6.8个百分点。2、非税收入增长较快,比重较高。1-2月份,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8.4%,高于财政收入增幅6.4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4.4%,比去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产业发展对财政增收的支撑力较弱。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煤炭开采、电力等资源性行业,税源单一,而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在我市工业总量中,占比较高,由于不少是低税或免税企业,对税收的贡献较小。四是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全市税收收入中,虽然契税完成1.04亿元,同比增长58.3%,高于去年同期43.1个百分点,但这些税收收入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波动,容易对税收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国家出台的节能减排和土地调控等政策性约束措施,都将给财政增收带来较大压力,落实结构性税费减免政策也将持续影响收入。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财政支出需求不断增加,虽然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保增长、保民生等支出需求增长更快,对地方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下一步工作对策建议
一季度很快就要结束,能否实现“开门红”,是当前工作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今年各项工作开局、起步,而且对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也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各部门、各县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强化对经济运行的调度,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主动作为,细化措施,积极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努力争取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开门红”。
(一)切实落实省市有关扶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意见》(皖政〔2013〕5号)以及《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宿政发〔2013〕2号)精神,用足、用活、用好省市扶持政策,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监察部门要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针对经济运行中各个领域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要突出重点,深入研究,分县区进行帮扶指导。继续采取“一企一策、一企多策”办法开展帮扶。各级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适当减轻企业缴纳保险负担,加大就业培训和补贴力度,切实营造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二)高度关注,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警和监测。
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及省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密切关注皖北六市等周边市的发展走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数据指标关联度、逻辑性的分析研究。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预警监测,及时掌握主要产品生产、市场需求、价格变化情况,提高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密切关注市场运行的变化趋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和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握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全局性问题、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以便及时化解各类负面影响,做到未雨绸缪、早谋应对。
(三)突出重点,做好150户骨干企业生产运行和30户重点技改项目实施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150户重点企业和30户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调度,相关部门要对现有的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核查,认真落实帮扶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用好现有各项帮扶政策,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现有企业稳定生产、稳定销售,同时引导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努力改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开拓市场。在确保重点调度企业产值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要着力破解项目融资难题,在继续加大上级政策性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争取力度的同时,加强内外资利用,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交投、建投、工投及各园区投融资平台,强化资金筹措;适时举办银企对接会,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四)进一步加快商贸物流项目建设。
要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力度,继续落实节能惠民工程等促进消费政策,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保持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加速推进沃尔玛、合百大、红星美凯龙、南翔商贸物流、国购城市综合体、国际汽配城、义乌商贸城等项目建设进度。各有关部门要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积极做好新增商贸流通企业申报工作,力争全市新增限额以上企业80家,增幅达43%以上,为今年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平稳较快增长将提供有力支撑。
(五)部门联动,扎实做好新投产企业的摸底排查和申报工作。
统计部门要和工业委、发改委、商务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上房地产和建筑企业的摸底排查和申报工作。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作,摸清所属企业基本情况,逐一细致排查摸底,建档立户,对达到标准的要及时申报入库。对于纳入统计范围的新增企业,要做好企业的培训工作。要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努力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市经济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