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五”加快推进调转促的路径 看宿州市供给侧改革

发布日期:2016-01-27 16:18 编辑:综合科 字号:【   阅读: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是速度问题,根子上是结构问题,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市“十三五”“三量齐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我市如何加快“调转促”,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已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特点

回顾“十二五”的经济发展历程,我市经过多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后,“换挡”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征明显。

特征一: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告别高速增长时代。我市经济从2007年开始,连续持续了七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2011年达到峰值,经济增速达13.7%。2012年以后,全市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GDP增速逐年趋缓,到2014年全市经济增长9.7%,比2011年回落4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8.8%,比2011年回落4.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同期最低增速(见下图)。经济增速的这种回落是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我市与全国和全省一起进入了增速换挡的新常态。

2016012809015718_2sMK1ajh.png

     特征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升级速度比较缓慢。“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从投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入手,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27.1:40.6:32.3 调整为2014年的22.8:41.9:35.3,一产比重下降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尤其是第三产业实现了大的突破,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3%,比2011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力量明显增强。因此,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有望调整为22.1;41.4:36.5。但是横向比,在全省范围内,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从变动速度分析,2006-2014年9年间,变动速度位居全省第12位,产业结构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特征三: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变,生产要素面临转型升级。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在2005年以前,我市消费需求一直高于投资需求,从2006年开始,我市投资需求占比(固定资产投资/GDP)首次超过消费需求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GDP)3.5个百分点。随后的十年间,我市经济增长模式开始转变为投资主导型,消费需求占比基本维持在30%左右,投资比重持续攀升,2014年已经达到84%,提升了50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需求动力的转换与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密不可分。但长此以往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在投资迅速扩张的同时,没有同步扩张的消费需求来吸纳,就会出现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等不良后果。同时,从反映投资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指标“投资效果系数”这项指标看, 2005-2011年一直处于0.3以上,2012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已经下滑至0.17,投资效果系数表现出的不断下降,说明我市经济增长所需的投资成本在不断增加,投资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在逐渐下滑。我市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必须合理配置技术、项目、资本、人才等各类关键要素,依靠要素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特征四:工业减速换挡态势明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从工业内部结构看,目前我市工业主导产业主要是煤炭、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板材加工等,这些企业均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增长方式粗放。农副食品加工和板材加工业增加值率不到15%,低于全部工业增加值率近10个百分点。2014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减速换挡,工业生产形势严峻,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增长速度已经由2011年的23.4%回落至2014年的11.4%,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仅增长8.4%,同期比回落3.4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减速换挡态势明显,增速下行压力较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下降,前三季度累计下降6.3%,且降幅呈不断扩大趋势,降幅比2014年扩大4.1个百分点。煤炭企业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价格下滑与经营成本上升“多重挤压”下,盈利能力下降,亏损面扩大。全市四大煤矿亏损5亿多,营业收入持续下降的趋势没有好转。

特征五: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增强,但发育和成长仍然不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内在动力。2014年,我市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共申请专利2916件,高新技术企业44家,R&D经费支出为6.6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长5.2倍、6.3倍和96.4%。尤其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重点项目的安排上,把国家扶持资金着力向重大技术进步、企业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的循环经济以及新兴产业项目倾斜,效果显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0%和23.8%,分别快于规模工业增速2和8.8个百分点;但是,近年来,全市在加大科技投入方面虽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来讲,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居全省后列。另外,在11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90%以上的规模工业没有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省的2.6%,实现的增加值仅有全省的0.9%,说明我市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发育和成长还不足。

二、“十三五”我市经济增长趋势判断

(一)短期看,经济增长仍将维持缓中趋稳发展态势

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有投资、消费以及政府的各项政策。过去一段时期,我市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增长中,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业投资合计占投资总量的比重在95%以上。对于工业投资,虽然增速快于全部投资,但我市工业投资由于长期倚重传统工业投资、高附加值工业投资不足,投入产出效应不明显,五年间的工业投资乘数效应远远低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0.5个单位。同时,由于受煤炭行业的影响,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当前全市工业增长仍在这种下行趋势中延续,短期内难有较大起色;对于房地产业投资,全市房地产投资虽然增长较快,但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同步扩张市场消费需求,库存较大,预期房地产投资将会回落。综上,初步判断,我市投资需求将逐步小幅趋缓。

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之一,近年来我市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从发展趋势看,2011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稳中趋缓态势,增速由2011年的18.2%回落至2014年的13.6%,今年前三季度已经回落至12.4%。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回落以及网络销售对传统商业实体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增势逐渐减弱。初步判断,若无消费政策出台,未来一个时期,全市消费品市场将仍然延续前期稳中趋缓态势,不会出现较大起伏。

根据“十二五”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和“调转促”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就短期而言,全市经济仍将维持目前缓中趋稳发展态势。

(二)中长期看,经济增长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需要从供给层面来进行分析。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决定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

从劳动的供给看,当前我市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从发展趋势看,“十二五”以来,我市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全市从业人员数达到37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1%,比“十一五”末提高1.9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全市“人口红利”有望继续持续较长,这将为全市“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从资本的供给看,面对我市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这一基本特征,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启航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作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大决策。随着我市“调转促”行动计划的加速推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投资项目,将推进产业集聚,推动转型升级。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等投资需求空间巨大,有效投资的实际增量仍将十分可观,将补齐资本供给短板,资本的供给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也将更具活力和效益。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也将呈现一个新的阶段特征。

从生产率看,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线。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劳动、资本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必然过程。2014年全市研发(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8.2%,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说明我市科技创新投入将会持续不断加大,将进一步推动各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区域间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优化,使得全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得到有效释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提高。

综上,从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供给因素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将适应并逐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能够在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保持较长一个时期。

三、我市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我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经济在新常态下需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此我市的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有效投资、构建消费升级、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

一是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有效投资直接形成有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山斧”,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升级、短板行业补齐都需要有效的投资。从我市的发展实际看,未来我市的发展,仍然需要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从我市投资贡献率角度看,2010-2014年,的平均投资贡献率为1.15,初步推算,到2020年,我市GDP如达到2000亿元的预期,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1739亿元。因此,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按照“4105”行动计划,将投资重点迅速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夯实供给结构优化基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为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

二是引导传统产业升级。对我市而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在升级中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因为我市85%的企业均为传统产业,高品质产品和产业供给不足。建议我市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引导煤炭、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个数的50%,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60%,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新业态新模式、龙头企业、品牌战略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

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新产品供给能力的突破口。在发展方向上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除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外,还应根据我市资源禀赋的变化,依托鞋业基地、纺织服装、家具、电子机械、照明灯饰和食品产业等6大工业板块,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电子智慧制等新增长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的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制定落实重大技术产业化政策,培育发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供给质量,不断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上取得新成效。

四是优化服务业新产品助力消费升级。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当前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消费者抱怨声不断,这跟服务业供给的乏力有关。按照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市建成区人口将达到75万人,到2050年将达到100万人。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二孩政策的放开,将产生大量的教育、医疗、养老、保育等生活性服务需求,增加生活性短缺服务业供给,必将增强新消费引领经济的带动能力。从我市工业结构来看,以煤电、化工和医药等为主的工业,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要也比较突出。据有关资料推算,生产性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我市GDP增长0.12个百分点。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市应依托高新产业园区的云计算产业发展载体和影响力的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五是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既增加需求,又改善供给,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但我市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014年,我市的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5位,仅高于亳州市1.7个百分点。从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看,2010-2014年我市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98,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我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建议要更进一步加快人口城镇化建设,督促各县区抓紧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尽快释放农业转移人口消费潜力,最大化的有效去除房地产库存的压力,带动经济良性发展。

六是清理“僵尸企业”为转型升级扫清障碍。园区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园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好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目前,市开发区、宿马、高新、鞋城四个园区工业投资不足100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投资的14.7%,规模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1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园区内存在着一些难以形成有效供给,反而占据了大量资源且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产能过剩,且仅靠政策扶持和银行贷款存活的“僵尸企业”。针对我市实际,建议应停止补贴和保护“僵尸企业,抓紧对各园区现存企业甄别后进行清理,采取兼并重组、重点扶持和优胜劣汰等多种办法,为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更为新产业、新主体、新业态发展腾出空间。

七是发挥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政策叠加,为各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在政策研究和对接战略上走在其他市前列,积极布局和对接合作空间,仅仅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和环境等方面,根据具体要求,还需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方向、力度和效果,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发挥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