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16-04-01 17:12 编辑:综合科 字号:【   阅读:

今年以来,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态势。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运行平稳,新兴产业发展较快。1-2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5亿元,同比增长7.1%,居全省第14位,皖北六市第5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7%,居全省第7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6%,居全省第3位。

(二)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增势较好。1-2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32亿元,同比增长18.1%,居全省第3位,皖北六市第3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8.4%,居全省第4位;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0%,较去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市场增速平稳,餐饮收入增长较快。1-2月份,全市499家限上商贸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9亿元,同比增长9.3%,居全省第7位,皖北六市第4位。其中,餐饮收入增长10.4%, 商品零售额增长9.3%,分别高于全省0.9和0.7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1-2月份,全市完成财政收入23.31亿元,同比增长10.4%,居全省第3位,皖北第2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8亿元,同比增长15.4%,居全省第1位。全市财政支出42.77亿元,同比增长33.9%,比去年同期提高29.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五)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升。截至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1.63亿元,同比增长15.8%,居全省第10位;各项贷款余额844.16亿元,同比增长19.0%,居全省第4位。1-2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去年同期(0.7%)高1.1个百分点。

(六)外资外贸和招商引资势头较好。1-2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6306万美元,同比增长10.8%,居全省第4位。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居全省第4位;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6.0亿元,同比增长27.5%,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016年,全市经济开局总体趋好。但受大环境影响,全市经济运行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位次下滑。1-2月份,规上工业增速虽然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但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低于阜阳、亳州2.7和3.1个百分点,位次由去年同期居全省第13位跌至第14位。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重点行业增长乏力。自2014年以来,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走弱,我市的煤炭以及与煤炭相关的机械加工行业增加值负增长。1~2月份,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16.7%,机械加工行业增加值下降4.9%;其他传统支柱行业如农副食品加工、皮革和制鞋业、板材加工等行业下行压力也逐步增加,增加值增速已降至个位数甚至负增长,三个行业增幅分别为-4.1%、2.6%和2.6%。二是产值为零企业增多。1-2月份,在1257家规上企业中,零产值企业为142家,减产企业211家,其中零产值企业比去年同期增加54家。受此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多年来首次负增长。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下降7.3%,影响全部工业增幅2.3个百分点。三是部分县区增速回落较大。1-2月份,埇桥区仅增长1.8%,比去年同期回落7.2个百分点;开发区下降20.3%,比去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埇桥区和开发区共同下拉全市工业增加值增幅4.5个百分点。

(二)投资增幅大幅度回落。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居全省第3位,但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9.5个百分点,比阜阳低23.1个百分点。从影响因素看,一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3.4%,比去年同期回落99.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1.3个百分点,位次由去年同期的第1位下滑到第15位。其中, 埇桥区(-15.4%)、砀山(-32.5%)、市经开区(-53.1%)、鞋城(-52.6%)、宿马(-72.9%)均呈现下降。二是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2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8.5亿元,同比下降22.2%。其中,四县一区全部为负增长,园区呈现两降两增。1-2月份,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工业技改投资分别下降79.7%、62.7%、69.5%、23.8%、16.0%;开发区、鞋城管委会分别下降66.4%、29.7%,宿马园区、高新区分别增长469.7%、659.3%。三是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减少。1-2月份,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29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94个,其中,埇桥区、萧县、灵璧县、泗县、开发区、宿马园区、鞋城管委会分别减少116个、58个、21个、14个、9个、4个,1个。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补齐工业短板。面对当前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全市要加快“调转促”和“4105”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水果加工、纺织鞋服、食品加工、板材家居、建材等主导产业或首位产业,摸排一批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制订技改计划,实施技改专项,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工作,要做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在石墨烯、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要超前谋划、创新发展、率先突破。三是突出优惠政策,实施精准帮扶。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要想方设法降低税费,为企业减负,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工业企业良性发展。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对“5161”项目和“大新专”项目进行全面督查,督促各县区、园区加强项目谋划和保障措施。二是抓好要素保障。要高度重视专项建设基金申报工作,着力破解项目建设融资、征地拆迁等问题。三是扭转房地产下降势头。对全年新开工计划和预售计划进行摸排,不断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适时出台地方购房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以市场销售回暖稳定投资预期,带动当前在建房地产项目投资回升。

(三)强化经济预测预判。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加强经济预测预判,形成正确预期,为政府有效地趋利弊害,推动经济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一是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分析。定期组织经济形势分析会,研判和分析我市经济形势,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短板又在哪方面,如何才能补上。二是提升统计分析能力。充分利用统计系统掌握数据管理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先进方法技术的应用技能, 全面提升统计分析和预测的能力。三是加强调研。充分了解微观经济主体的情况和问题,将数据趋势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为有效预测预判工作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