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中宿州工业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选择
宿州是传统农业大市,第一产业比重大,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全市把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相继出台了“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工业五年扩张战略”、“工业经济三年目标管理考核”和“3111”工程建设等政策举措,宿州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带动全市经济总量较快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2015年十年间,宿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贡献了全市近一半的增长份额,但工业经济的短板效应仍比较突出。总的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宿州工业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但辐射面大、带动力强、发展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当前,宿州工业的主导行业主要有哪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该如何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主导产业?本文结合对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针对宿州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今后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做一些探索性思考。
一、宿州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以来,宿州市确立了以食品加工、煤电能源、板材家具、轻纺鞋服、化工建材、机械电子六大板块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十年来,随着工业总量的快速扩张,这六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六大主导产业共实现产值1466.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0.1%,总量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长30%以上。分行业情况如下:
(一)食品加工产业
食品加工产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2015年,食品加工业有231户规模以上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164户,食品制造业39户,饮料制造业28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32户,5-10亿元有万润肉类、宿州科技食品、萧县强英饲料等9户企业,10亿元以上有金玉米、虹光投资、皖王面粉、新锦丰、皖神面制品、金鸽面业、安特食品等7户企业。食品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8.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8.8%。
(二)煤电能源产业
煤电能源产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015年,煤电能源业有27户规模以上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户,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9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5户, 5-10亿元有四大煤矿和萧县供电等5户企业,10亿元以上只有两户,华电宿州发电和国电宿州第二热电。煤电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5.4%。由于政策原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近几年生产大幅下降,产能萎缩,占比逐年降低,由2005年的27.1%降低为2015年的1.7%。
(三)板材家具产业
板材家具产业包括木材加工业和家具制造业。2015年,板材家具业有174户规模以上企业,木材加工业145户,家具制造业29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8户, 5亿元以上企业一户。板材家具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2.2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3.0%。
(四)轻纺鞋服产业
轻纺鞋服产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015年,轻纺鞋服业有168户规模以上企业,纺织业56户,纺织服装服饰业85户,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7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户,只有百丽鞋业超10亿元,其他65户均不到5亿元。轻纺鞋服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4.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3.1%。
(五)化工建材产业
化工建材产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15年,化工建材业有286户规模以上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9户,橡胶和塑料制品业60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7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3户,5-10亿元有海螺水泥、天瑞水泥等3户企业,10亿元只有中元化肥一户企业。化工建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9.8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9%。
(六)机械电子产业
机械电子产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15年,机械电子产业有133户规模以上企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16户,专用设备制造业51户,汽车制造业14户,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3户,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0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户,仪器仪表制造业3户。亿元以上企业55户,5亿元以上只有坤盛新能源一户企业。机械电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4.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9%。
二、宿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煤电能源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但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宿州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占安徽省煤炭资源的十分之一,占淮北煤田储量的四分之三,电力总装机容量超2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累计发电量超过500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量100亿千瓦时。煤炭及电力生产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至2013年期间,煤电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24.8%以上,2015年,受经济下行影响,输出发电量仍接近100亿千瓦时,而全市电力消费只有67亿千瓦时。这一产业虽然充分发挥了宿州市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这一产业本身属资源输出型产业,对于本地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限,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食品加工产业体量大,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宿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以安徽皖王集团、安徽虹光企业投资集团、安徽新锦丰集团、安徽中粮生化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引领作用明显。2015年,全市食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468.2亿元,是2005年的16倍。十年来,年均增速在30 %以上,是宿州市体量最大、平均增速较快的产业。但该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有70%以上的企业为农产品初加工,对农产品只经过简单初加工就出售,深加工、精加工少,高端食品几乎是空白。这一产业企业虽数量众多,但附加值普遍偏低,产业处较低层次。
(三)机械电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机械化程度不高
2015年,机械电子产业有133户规模以上企业,是2005年的7倍;实现工业产值144.7亿元,是2005年的29.5倍,产品涉及通用和专用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门类。该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产品创新潜力巨大,多个行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 年均增速在25%以上,位于全省前列。但机械电子产业总体机械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还是半机械化状态,还存在手工生产、效率低下的情况。2005年,机械电子产业户均产值不到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2010年户均产值增长到全市平均水平的68.6%,2015年户均产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75.5%。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市机械电子产业机械化程度整体层次较低。
(四)轻纺鞋服业发展较快,但竞争力相对匮乏
近年来,宿州市抢抓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服装、制鞋产业转移,吸引来众多知名服装、鞋企入驻宿州,形成了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和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的七匹狼、宝德、格林、嘉华、联达、百丽(专卖店)、东艺、康奈(专卖店)、意尔康、鸿星尔克等多家知名服装、制鞋企业群。2015年,全市拥有轻纺鞋服企业168户,是2005年的5.6倍,实现产值214.1亿元,是2005年的19.3倍,产值年均增长34.4%。虽说发展速度惊人,但应看到,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绝大多数企业是来料加工,挣取有限的加工费,即便百丽等生产成鞋大企业也是如此,销售归总部统一管理,本地只负责加工,相当于生产车间。另外鞋材企业较多,“依附”百丽发展的多,“依托”百丽、能与百丽协同进步的很少,总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五)板材家具业形成较早,但名牌产品不突出
90年代中后期,埇桥区顺河乡利用当地的杨树资源,零散出现了十数家以板材初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如今,板材企业规模由原来的小而散、零而乱、作坊式生产发展为标准化集团式经营和现代化管理。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板材家具企业174户,是2005年的7倍,户均产值1.2亿元,是2005年的5.6倍,涌现了东大、东建、东平、闼闼、绿洲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整体上全市板材家具企业均无详细发展规划、无统一布局,产品质量、产品定位、产品竞争力等均处低端水平,拥有自己品牌的不多,名牌产品突出的更少。
(六)化工建材产业发展最快,但产业关联度小
2015年,化工建材产业实现产值339.8亿元,是2005年的40.9倍,年均增长45%,是六大主导产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涵盖了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肥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 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水泥制造业、水泥制品业、 砖瓦石材制造业、玻璃制造、玻璃制品业、耐火材料制品业、石墨及碳素制品业等16个行业种类。其中,塑料制品业57户,水泥制品企业81户, 砖瓦石材企业58户,肥料制造企业17户。从这几个行业产品上看,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关联,不存在上下游产品的供需关系。
三、宿州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探讨
2006年,我市确定了煤电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主要是考虑这些产业有一定基础,且快速发展,能够带动和实现全市经济的腾飞。
2005年,煤电等六个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92.5%,六个产业企业数占到全部规上企业数的85%;2015年,六大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仍在90%以上。十年来,我市主导产业总体发展健康平稳,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拉动作用,作用突出。发展的看,增势强劲,遍地开花,但从全国、全省比较的看,仍然未能改变传统产业、资源产业、初级产业的老旧面貌,缺乏产业关联性,缺乏高科技的助推,缺乏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且这些目前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产能过剩,竞争力衰退等诸多不良表现。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优先选择发展基础好、潜力大,且符合供给侧改革方向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要对传统增长动力进一步挖掘,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存量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兴增长力量,发展“增量经济”。为此,我们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改善重点,既要追求“以我为主”,又要“借力发展”。结合目前宿州产业发展阶段、工业经济“3111”工程,考虑需求、就业、技术等因素,未来宿州市要加快三大产业的发展。
1. 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做强食品产业。食品产业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在多年居民消费构成中,食品消费比重历来占据第一位,仅国内需求就可构成一个巨大、长期、稳定的市场。食品工业又是典型传统产业,属低等技术水平的产业,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不仅可以加速食品工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而且易于渗透扩散到其它传统产业,可以推动整个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低层次技术的提高。
2015年,全市农产品初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85,而发达地区为3-4倍,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增加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市工业经济潜力巨大的增长点,若全市农产品初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提高一倍,则全市产值将增加千亿元。
2. 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做实轻纺鞋服产业。轻纺鞋服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十三五”期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仍有很大空间,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已有一定基础,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和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已初具规模,尤其是制鞋产业,才4年多,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群、从配件加工到整鞋生产,逐步融入到中国乃至全球制鞋产业链条中,中国制鞋产业的“宿州版图”日益清晰。
3. 把握调转促契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担重要作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产业体量小,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我市承接东南沿海等高技术产业的主战场。2016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实施方案2016年工作要点”,全面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并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头号工程。随着高新区战新基地的获批挂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插上腾飞的翅膀,以科技创新助推宿州“弯道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