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加速崛起 ——“十二五”宿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发布日期:2016-09-14 11:47 编辑:综合科 字号:【   阅读: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宿州阔步前进、屡创辉煌的五年,也是宿州科学发展、惠及民生的五年。回眸这五年,全市上下积极适应新常态,砥砺奋进谋发展,勠力同心促跨越,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各项事业成就斐然,经济社会迈上了加速崛起的快车道。

一、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这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全市整体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实力提升、质量提高的稳健运行态势,主要指标居全省位次前移,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全省第16位跃升至第5位,皖北第2位。

经济总量连跨六个百亿元台阶。“十二五”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六个百亿元台阶,由2010年的650.6亿元增至2015年的1235.8亿元,2013年GDP首超千亿元,成为全省第7个过千亿元的地市,GDP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5.6%。

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按常住人口计算,由2010年的1700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3595美元,年均增长10.6%。

主要指标位次前移。与“十一五”末相比,财政收入由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前移2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5位上升到10位,前移5位;固定资产投资由第14位上升到第11位,前移3位;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前移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前移1位。

二、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这五年,我市始终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展中促转型,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并向纵深推进。

服务业增速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2011—2015年,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1.5%、13.1%、11.0%、11.0%,和11.7%,前四年连续居全省第1位,2015年居全省第2位。服务业的强势增长,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7.9:37.9:34.2调整为2015年的21.7:41.0:37.3,一产比重下降6.2个百分点,二产、三产比重均上升3.1个百分点。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10年的21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37.2亿元,年均增长14.6%,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856户增加到2015年底的1257户,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产业主动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的动力加快形成,2011-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3%,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8.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1%提高到2015年的1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翻番,达到117.69亿元,年均增长33.6%,年均增速居全省第4 位。

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连跨3个百亿元台阶,从2010年的193.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24.5亿元,2011-2015年,年均增长16.0%,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居全省位次由“十一五”时期的第11位跃居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GDP的比例从2010年的29.8%提高到2015年的34.4%,提高4.6个百分点。伴随着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截至2015年底,年末汽车保有量30.19万辆,比2010年增加12.54万辆;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25.61万辆,比2010年增加11.75万辆。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持续实施《工业和城乡建设三年振兴计划》战略,深入落实《宿州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城市框架逐步拉开,新型城镇雏形初具。2015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2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31.4%提高到38.7%,年均提高1.46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这五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以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财政收入跃上百亿元台阶,由2010年的43.1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5.57亿元,年均增长23.8%,高出全省9.6个百分点,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全省第10位跃升至第2位,占全省比重从2010年的2.4%提升至2015年的3.1%。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94.37亿元,是2010年的2.2倍。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2011-2015年,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分别增长47.2%、22.3%、56.0%、14.7%和29.4% 。

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67亿元,比2010年增长81.9%,年均增长12.7%。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630元,年均增长11.7%,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居全省第8位;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140元,年均增长14.4%,年均增速居全省第2位。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这五年,全市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大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治理,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和光伏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产出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11-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20.6% ,超额完成“十二五”省控14%的目标任务。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2011-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1%。2015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64%。

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十足

这五年,市委、市政府在完善基础产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2015 年,粮食总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突破400万吨,达到412.3万吨,居全省第4位,比2010年增产57.2万吨,占全省11.7%,实现“十二连丰”。近年来,我市谷物、豆类、油料、肉类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薯类、园林水果、禽蛋等农产品产量稳居全省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48.1亿元,年均增长25.7%。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是“十一五”的2.16倍,新增高速公路146公里,京沪高铁、宿淮铁路、泗许高速、徐明高速、济祁高速工程进展顺利,郑徐客运专线、宿州—淮北—徐州城际铁路开工在即。

信息通信发展水平快速提高。2015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1.45亿元。移动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实施。201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473.91、112.45万户,分别比2010 年增长1.18倍、4.61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 72.72部/百人。

五、县区、园区发展步伐加快,多点多极支撑的格局开始形成

这五年,我市立足市情,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任务,将首位产业作为领跑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3111”工程为抓手,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品牌效应,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县域(指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GDP连跨五个百亿元台阶,由2010年的529.9亿元增至2015年的1035.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11.4%,高出全市0.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7.92亿元增至2015年的75.7亿元,年均增长22.1%;工业化率为33.7%,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7.15亿元,是“十一五”的3.8 倍。

园区逐步壮大。县(区)管开发区扩区工作全部完成,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泗县当涂现代产业园获省政府批准设立。“十二五”期间,全市省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由50.07亿元增至428.35亿元,财政收入由3亿元增至37.16亿元。

   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对外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这五年,全市坚持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局性和战略性举措,全力促进外经外贸,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国际合作、区域合作范围和领域持续扩大。

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跃居全省第一。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59亿美元,是2010年的4.9倍,年均增长37.7%,高出全省2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其中出口6.6亿美元,年均增长40.1%,高出全省18.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76亿美元,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长38.3%,高出全省16.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七、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发展惠民得到落实

这五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优先,不断加强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实事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

就业稳步增加。2015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375.9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20.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到76.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20.4%,比2010年末提高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3846和 8975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4524元、5849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4.0%、34.4%,分别比2010年下降7.4个和11.9个百分点。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别比 2010 年末增加 4.82万人、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24.8 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52.1万人。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五年,市委、市政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事业成绩显著。2015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59%,比2010年提高20.62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6399万元,是2010年的4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8%,比2010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加。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62家,比2010年增加56家,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015件,其中专利授权量达到137件,分别比2010年增加548和120件。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居民健康状况继续改善。2015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95万张,比2010年增加0.91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4 万人,比2010年增加0.88万人。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1‰下降到2015年的3.81‰。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创造新辉煌。2015年,全市组织文艺活动1480次。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3.01%,比2010年提高2.58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4.12%,比201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省及省以上比赛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29枚,铜牌43枚,分别比2010年增加22枚、16枚、19枚。

五年的砥砺奋进,开启了实干兴宿的崭新局面。这是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告别了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十二五”,迎来了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十三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励精图治,为建设创新型“四个宿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