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宿州市全面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做好融入和协同两篇大文章,走出了一条接轨发展、借势发展、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当前,“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已经开启,在后疫情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各城市间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加速。宿州如何在前期发展基础上,通过与长三角城市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启迪“十四五”推进产业优化重构和转型升级发展,这是当下的一个研究重点。近期,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调研,进一步理清宿州的差距与不足、方向和目标,供各级各部门工作决策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宿州市地处重要的战略位置,在精耕自身的同时,充分认识自身定位,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共建,确定了接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趋势正在逐渐增强,产业特色优势逐步形成。
(一)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宿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积极抢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机遇,主动承接长三角核心城市、淮海经济区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加快企业转型升级。2020年,承接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36个、到位资金299.1亿元,分别占全市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的60.8%、63.4%。目前,集聚区共占地面积163.7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262个,其中,江苏投资企业332个,浙江投资企业281个,上海投资企业198个。主导产业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云计算、智能制造、鞋服制造等,承接转移的龙头企业有徐工配套产业、浙江玉环汽车配件产业、柏拉阿图高端生物制药、百丽鞋业、鸿星尔克鞋服、汇源集团、阿里系、腾讯系、华为数据中心等。2020年,集聚区经营收入1191.6亿元,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08.8亿元、增长32.9%,规上工业总产值750亿元、增长8.0%,在持续推进全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载体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宿州市坚持把产业合作作为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和关键支撑,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等2家园区,列入安徽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宿徐产业园参与徐州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产业分工协作,承接徐州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等产业转移。目前,已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123家,其中规上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家。张江萧县高科技园以装备制造、功能性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落户企业中获批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培育企业4家,省科创专板挂牌企业4家。2020年签约招商项目116个、总投资356.6亿元,其中投资44.82亿元的徐州智能制造产业园带动41家企业落户,投资48.95亿元的萧县·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带动30家企业落户,投资35.7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带动12家企业落户,签约投资80亿元的圣泉小镇、100亿元的海螺集团、30亿元的中广核光伏、10亿元的中农联农批发市场。
(三)农业优势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依托我市粮食主产区优势,面向长三角高质量消费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补齐农产品深加工短板。落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砀山酥梨、泗县山芋列入全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名单;7家企业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家企业新增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2020年,全市协议引进沪苏浙农业投资项目24个、总投资25.5亿元,分别增长71.4%、48.4%。充分发挥农副产品主产区的综合优势,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强与阿里巴巴在数字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布局建设10个数字农业试点基地,国内首个“区块链村”落地砀山。砀山县列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四)融合发展基础逐步夯实。为持续加大融合战略布局与政策引导力度,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全方位推进体系,宿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宿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政策措施,积极对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宿事网办”品牌,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深入推进卫生领域合作,全市14家医院与长三角地区知名医院建立合作项目,建立跨区域医保管理协作机制。《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推动全面链接的“1+5+N”工作布局,围绕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行动、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行动、区域创新策源中心建设行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行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行动、皖北开放新高地建设行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行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对接行动等9大行动,细化了80条具体举措,形成了一批项目化、可实施的工作任务,为宿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对标视角下宿州的不足和短板
虽然宿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科技创新等领域仍有差距。
(一)经济实力仍居长三角末端。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万亿GDP城市最集中的区域。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以全国3.7%的土地面积(35.9万平方公里)、16.7%的人口(2.35亿人,2020年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24.1%的GDP(24.47万亿)。长三角区域总体实力强,但是宿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与其他城市发展差距较大。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宿州地区生产总值2045亿元,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中居第30位。从地方财力和居民收入看,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2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05元,分别居第34位、末位。从资金规模看,宿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732.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332.2亿元,分别居第32、34位。从内外贸易看,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2.6亿元,进出口总额92.7亿元,分别居第29、35位。从利用外资看,宿州实际到位外资10.7亿美元,居第33位。这充分表明,宿州经济实力仍游离于长三角核心都市圈之外。
(二)结构质量发展层次偏低。2020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5.2:35.2:49.6,第一产业比重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中居第1位,第二产业比重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居倒数第5位,第三产业比重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结构质量发展层次相对偏低,一产发展不优,二产发展不强,三产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与省内的其他城市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结构层次偏低。目前服务业仍集中于传统部门,如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等生活服务行业,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以金融业为例,金融业占GDP的比重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仅为25.3%,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本土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乏优势产业和支柱型企业,各园区的主导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全,产业集聚发展处在形成期,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零敲碎打”仍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痛点所在。
(三)要素供给的支撑力仍然偏弱。宿州作为农业大市,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还只是刚刚破题,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落差。2019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990人,居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的倒数第2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亿元,居倒数第4位,占比为0.16%。2020年,我市GDP占长三角比重为0.84%,居第30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为0.5%,居第34位;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为0.53%,居第3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73元,居末位。高校、高新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等创新主体相对较少导致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地方发展较为落后导致劳动力外流现象明显,地方可用财力较弱导致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备。从调研情况看,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复合型高科技人才、专业性技能工人、普通工人均有较大缺口,现有标准化厂房即将用完,土地指标不能满足项目落地需求、缺口超过1000亩,10亿元的产业基金额度即将用完,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四)发展环境尚不优越。当前我市营商环境改善明显,但企业办事难、“中梗阻”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制造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从调研中发现,已落地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因外部或自身原因出现了阶段性困难和问题,导致企业无法享受高企税收减免政策,多样化的扶持政策还需持续完善。市县两级对接江浙沪城市(区)、园区的平台媒介较少,跨区域协调难度较大,推动产业对接合作存在一定障碍,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审批、优惠政策、配套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三、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宿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潜力无限、空间巨大。下一步,要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等战略叠加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固优固强、补短补缺,找准着力点,做好融入、协调、合作、借鉴的文章,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全力营造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实现跨越发展新优势。
(一)加强战略协同,理念和观念上要等高对接。首先,理念和观念上要等高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战略协同。加快落实安徽省“五大链接”、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战略部署,要紧紧围绕“一城两区三基地”建设方向和重点,谋划制定《宿州市“五大链接”建设行动方案》,确定发展路径,拓展要素领域,畅通引入渠道。其次,县区内部要一体化发展。各县区园区依托优势资源应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融合发展当中去,增强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中,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平台,招引重大项目和企业筑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与竞争。加快把宿州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的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积极抢占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至高点。应力争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推动一体化,坚决扛起宿州责任、拿出宿州作为、作出宿州贡献。
(二)推进产业优化重构,全面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移承接的黄金机遇期,坚持走做大“增量”与做优“存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坚持项目为王、抢抓机遇、从紧从快,形成高质量项目高度集聚的发展格局,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增量,保持经济发展强大后劲。一是推动产业链招商加快“增量崛起”。立足宿州自身强链补链延链需求,紧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开展到上海、杭州等城市点对点精准招商,主动承接长三角重大生产力转移。二是推进城市化深化促进服务业“提质扩容”。继续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依托高新区云计算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上海等周边城市优质服务业企业,做强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做大生活性服务业,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活力。三是深度接轨周边城市群承接“资源溢出”。抓住交通便利的优势,构建与上海、徐州等地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的通道,打造吸附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依托集聚区,集聚更多优质项目。
(三)加快推进要素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上海、江苏等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吸引、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好的经验做法,加快推进要素制约的制度创新。例如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商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政策,共建长三角就业和人才网,创新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等群体职称评价与聘任方式,切实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与质态双提升。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大力推进一站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避免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优化行政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从一些普遍问题、棘手问题、老大难问题入手,全力解决项目审批、政务服务、减证便民等企业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打造最佳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