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 优化服务 推动农村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09-05 15:58 编辑:农村科 来源:宿州市统计局 字号:【   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老有所养”成为当前及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全市来看,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宿州市532.4万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96.7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为深入了解当前宿州市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需求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接省局工作通知,8月8日-10日,宿州市统计局农村科赴萧县开展农村养老情况专题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农村养老需求高,服务水平亟待创新提高。

一、调研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是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农村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我市选取萧县作为调研县区,从中选取了21个农村老年人和7个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调研对象尽可能的覆盖了各年龄段、不同居住状况的老年人和各类农村养老机构工作人员。

 (一)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一是调研对象类型全面。此次调研选取21位老年人,其中8位男性、13位女性;年龄在60-69岁的有7人、年龄在70-79岁的有11人、年龄在80岁以上的有3人。另外选取了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参与调研。

 

二是独居或与老伴居住占八成以上。调研显示,近81%的农村老年人是独自居住或与老伴居住,19%的农村老年人是与子女同住。

三是多数老人有稳定性收入。调研显示,81%的老年人由子女赡养,57%的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保等政策保障转移性收入,28.6%的老年人通过农业生产获得收入,19%的老年人通过务工获得收入。

 

四是农村老人月收入水平较低。调研显示,66.7%的老年人每月收入在500-1000元,19%的老年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9.5%的老年人月收入在1000-2000元,只有4.8%的老年人月收入超2000元。

五是对当前养老模式较为满意。调研显示,66.7%的老年人对当前养老模式表示非常满意,33.3%的老年人表示比较满意。

六是子女看望老人频率较高。调研显示,85.7%的老人子女都在本地区工作,只有少部分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另外,52%的老人能够被子女每天或隔天探望,33%的老人能被每周探望一次,9%的老人被一季度或者半年探望一次。

(二)农村养老需求

一是家庭养老需求依然强烈。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老年人自己也更希望留在家中养老,85.7%的老年人比较倾向于由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模式,他们更希望在家里获得服务,享受家庭的归属感。对于农村养老服务,90.5%的调查对象没有接受过,只表示有需求的时候会考虑。

 

二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备受关注。医养结合的“中国式养老”符合我国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与家人、邻里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把医疗保障纳入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在“农村养老服务最想得到的服务内容”里,95%的老年人关注的是起居饮食及家政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

三是精神追求成为老年人的新需求。文化娱乐活动不但可以让老年人修身养性、身心健康,得到精神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几代同堂,慢慢发生改变直至解体,家庭规模小型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少了热闹和陪伴,多了孤单和失落,在调查中有52.4%的老年人希望养老服务可以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由此可见,精神追求成为老年人的新需求。

四是“性价比高”的养老服务是首选。调研显示,85%的老年人能接受的养老服务价格为每月在500元以下,仅有15%的老年人能接受每月服务价格在500-1000元,这表示“性价比”是大家选择农村养老服务的首选。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养老效能减弱。一是农村家庭规模日益趋小。一直以来农村家庭养老大多由老人子女共同赡养,但随着长期生育政策的约束,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规模从“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向规模微型化方向发展。家庭规模的不断下降,意味着家庭养老效能逐渐减弱,传统家庭养老环境被破坏,子女数量以及多代同堂家庭数量减少,家庭照料者缺乏,养老风险加大。根据七人普数据显示,2010年到2020年,全市家庭户规模从3.22人下降到2.74人,家庭规模越来越小,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抚养负担将不断加重,老年抚养系数达31.8 %,意味着平均3个人就要负担一名老年人口,社会和家庭赡养压力逐步加重。二是农村流出人口较多。受经济效益的引导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同时,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此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出现,农村老人获得的子女照料和情感支持减少,造成家庭离散,家庭成员间联系不紧密,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给农村养老带来更大的冲击。

(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农村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有限。当地养老机构建设政府投入少,建设规模不大、功能不全,服务能力有限,覆盖面小。调研结果显示,在农村中比较常见的是养老院和敬老院,服务人群基本上是“五保”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其他更多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养老服务项目不全。养老院和敬老院主要是为老人提供起居饮食服务,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养老医疗条件不足。由于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只能满足日常生活起居需求,无法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当老人生病需要就医时,一般需要外出就医,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三)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青壮年劳动力流动性大,因此农村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更为旺盛。虽然农村老年人思想传统,对养老院的接受度低,但是现有的农村养老机构依然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数量与服务人员人数比例为10:1,这体现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数量供需矛盾突出。在农村养老机构里生活的多为孤寡、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更为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

(四)农村养老服务缺乏创新。当前,全市农村养老服务还停留在简单传统的模式上,缺乏更加有吸引力的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养老服务机构内在服务模式创新不够。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不能深入了解农村老人的身体和精神需求,市场调查不够深入。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创新管理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服务理念与实践结合不深,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不强,导致创新条件受限,内需动力不足。二是相关产业与养老服务衔接不到位。近些年,医养、康养等新型养老模式在一些先进地区广泛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养老服务底子较为薄弱,新型模式起步较晚,与相关产业对接还不够成熟,很多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适用需求,相关产业向农村倾斜力度不够,市场运营机制不够健全,维护养护成本较高,受到经济条件影响,农民认可度不高,严重阻碍农村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三、更好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一是强化整体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各级政府要站在民生全局、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快养老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对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意义。向农村延伸,突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各县区协调发展。二是加大支持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以政府主导为主的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顶层设计,健全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机制,加大农村养老服务支持力度,强化管理责任,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不断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划拨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增加农村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构建合理布局,扩大覆盖范围,在数量、管理和服务上与城镇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逐步缩小差距,提高新建机构建设标准、加强业务发展指导。

(二)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人事管理办法,制定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加强对外交流学习,查漏洞补短板,不断优化管理体系。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细化农村养老服务岗位,按岗位招聘对口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招聘标准,优化招聘流程,合理配置人才梯队。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制定全年培训计划,针对不同水平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制定相应合适的教育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人才生活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人才落户管理办法,例如增设农村养老护理员的公益性岗位,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供住房优惠措施,及时对生活困难户进行慰问,消除专业技术人才顾虑。

(三)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创新是农村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突破传统服务模式束缚,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感、安全感的新体验。一是不断增强普惠型养老机构创新意识,开办创新培训,营造创新氛围,完善市场运营管理制度,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监督和反馈制度,构建激励机制,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农民经济负担。二是加快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开发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完成传统文化与养老服务的融合。通过戏曲等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充分调动老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养老服务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发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加快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资源构建舒适和安全的养老服务,完善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增强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力度。加快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与优质医疗资源、健康资源的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医养先进机构,打造养老服务品牌。积极创新农村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新型服务模式,打造一条龙套餐式服务,加快现代化智慧养老服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