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前景向好 向优发展仍需发力—宿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发布日期:2024-09-11 09:41 编辑:办公室 来源:宿州市统计局 字号:【   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年来,宿州市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立足地方资源禀赋,在保粮稳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富民兴村,为全省贡献了14.5%的蔬菜产量,成为以绿色发展驱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进一步助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宿州市统计局对175个设施蔬菜从业者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蔬菜种植规模相对稳定、群众种植设施蔬菜意愿积极,但仍面临种植模式不够高效、设施落后、技术不足、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持续发力。

一、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一)蔬菜种植规模相对稳定。宿州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深入推进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着力提升种植科技水平。全市蔬菜生产基地400余家,因地制宜调优做强蔬菜产业结构,引导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比重,全市形成莴苣、辣椒、胡萝卜、食用菌等20余种特色经济作物集中连片的布局,打造40个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的蔬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蔬菜全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2023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31.6万亩,产量达到71.3万吨,蔬菜产量居全省第5位,同比增长1.7%,为全省菜篮子工程贡献了宿州力量。

(二)种植模式以塑料大棚为主流。塑料大棚是设施农业中建造简单的一种拱棚,因其建造容易、使用方便、投资较少而受到广泛采用。从调研结果来看,57.1%的温室设施类型是塑料大棚,24%的温室设施类型是中小拱棚,而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仅占2.9%0.6%。在耕种管收各环节中,52%的以人工作业为主,机械作业为辅。塑料大棚虽然在挡雪、保温、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方面有短板,但是比较适合我市劳动力丰富、种植规模偏小的县区使用。泗县墩集镇石梁河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种植有机蔬菜为主,自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入股等形式整合周边200 余亩零散土地集中种植,主要种植模式均以塑料大棚为主。

(三)蔬菜的销售渠道通畅。宿州市紧抓与杭州市结对合作机遇,充分利用农交会扩大名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8个,常年外销占宿州市蔬菜总产量的60%以上。从调研情况来看,54.3%的销售途径是经销商上门收购,46.9%的销售途径是直接对接商场超市,20.6%的销售途径是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灵璧县杨疃镇的宿州中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双孢菇等菌类,年产食用菌2万余吨,销售途径主要以订单合同为主,由经销商上门收购直接销售到福建、上海、江苏等地的大型商超、农贸市场。

(四)亩均效益高种植意愿积极。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从调查问卷来看,62.3%的温室设施是3年内新建的,31.4%的温室设施是5年内新建的,这说明农户对设施蔬菜种植是持积极态度的。结合经济效益来看,经济作物收益高于粮食种植收益,这也是吸引群众开展设施蔬菜种植的主要原因。泗县屏山镇吴店村的嘉艺种植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大蒜,亩均效益在8000-10000元,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

(五)绿色防控保障蔬菜品质。宿州市不断加大蔬菜生产过程监管,深入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增效行动,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4、省级蔬菜标准园45个。根据耕作制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建设126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0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鼓励蔬菜种植基地与超市建立以订单为纽带的长期产销协作机制,百果园、永辉超市与我市蔬菜种植基地签订采购合同,推动农产品集散中心与50余家蔬菜种植基地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二、存在问题

(一)种植模式不够高效。目前,全市蔬菜生产面临品种较少、技术水平不足、产业人才短缺、蔬菜设施结构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调研数据来看,全市温室设施类型主要是塑料大棚,该种设施类型在挡雪、保温等方面有短板。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习新技术能力不足。58.3%的年龄在40-60岁,9.7%的年龄在60岁以上,仅有32%的在40岁以下,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业人员相对年龄偏大,在学习新技术、操作现代化设备方面存在能力不足。泗县葛强种植家庭农场种植面积100余亩,负责人及其员工平均年龄都已超过50岁,种植主要依靠固有经验,没有现代化浇灌施肥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偏低,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二)规模扩张有一定难度。调查显示,56.6%的有扩大温室设施的意愿,40.6%的有意愿改造老旧设施,但未改造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源于资金的压力,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但宿州中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于资金的压力不能有效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受耕地用途管控,防止耕地非粮化因素的影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一直受限,从而新增设施温室或者扩大设施温室面积存在实实在在的困难。萧县闫集镇侯文明家庭种植农场表示,当前温室面积是10亩,但受限于农业用地量和耕地使用性质的制约,扩大规模困难较大。

(三)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全市蔬菜经营主体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自产自销,重点骨干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弱。从事蔬菜深加工的企业屈指可数,粗放式生产方式在蔬菜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大量生鲜蔬菜直接以原材料外销,没有进行进一步深加工,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获取利润风险大。蔬菜贮藏、营销、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条短,发展滞后,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品牌优势。泗县墩集镇草莓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对合作社成员的草莓种植、品牌创建、品控、销售进行统一的管理,没有与外地销售商形成稳定的供给需求,导致今年一季度当季草莓滞销率达 20%,效益远低于预期,农民收益增长受限。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生产要素供给,加强稳产保供力。57.7%调查对象希望政府提供优良品种的支持,53.1%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提供设施农业补助资金,53.1%的调查对象希望政府能提供专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建议涉农部门出台设施蔬菜产业相关文件,强化设施蔬菜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加强生产要素供给,切实在用地、财政、金融、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科创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集约化育苗能力建设,保障优质新品种普及,统筹抓好设施蔬菜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确保蔬菜耕地面积不能减少,蔬菜生产稳定、供应充足。

(二)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大力推广联合体模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建立土地入股、土地流转、产销订单、资产入股等多种类型的合作。针对经营主体需求,要集中服务资源,坚持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服务的理念,加快服务链条向前、向后延伸,整合生产、价格、消费、贸易等多环节的大数据信息,加强蔬菜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信息监测预警,引导蔬菜种植户和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运销大户、种植大户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认证、商标注册工作,扩大本地蔬菜产品影响力和认知度,拓宽蔬菜产品的外销市场。

(三)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针对目前蔬菜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的现实,要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延伸蔬菜全产业链的重中之重。一是积极引进资金及国内外先进的加工、包装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消费为导向的即食蔬菜,免洗加工等半成品和成品开发,提高蔬菜产业增加值。二是发展蔬菜仓储保鲜企业,突破蔬菜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实现旺贮淡供净菜上市,缓解滞销卖难问题。三是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将蔬菜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科普宣教+农耕文化展示+体验休闲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三次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